欢迎访问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今天是:
学生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创新创业 >> 正文

【创新创业】品读北魏古都,调研增材应用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1日 15:56    作者: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     点击率:

——中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集智创想”暑期社会实践团实践第二期

为更全面的了解3D打印在各类文物修护中的应用,实践团于7月11日——13日前往大同开展第二阶段的实践。大同是一座拥有两千余年人类历史的古城,曾是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北方的边陲重地,是胡汉文化交融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现在的大同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大古都之一。第二阶段的实践将重点考察调研大同古城墙、大同博物馆、云冈石窟等地,通过调研了解大同发展历史,学习3D打印在更大范围的应用。


实践团出发合影

7月11日,实践团从学校出发到达大同,当日实践团先参观了代王府,代王府为明朝代王朱桂的府邸,位于大同古城东北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它曾是明代大同城内等级颇高、规模颇大的王府建筑群落,也是当时国家宗法等级和封建礼制的载体,先后有11位代王在此亲理政务,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代王府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承运殿、圜殿、存心殿,是代藩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长春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代王和代王妃居住的正宫。气势恢宏的王府深深震撼了实践团成员,代王府不仅是研究明朝建筑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和文化的重要场所。而早代王府展示的精美传统手工艺品也深深吸引了实践团成员,在感叹其做工精细的同时也让成员们联想到传统手工艺品与3D打印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代王府调研

代王府的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又上了大同古城墙,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起来的。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周长7.2公里,建有主城门四座,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城楼、箭楼、月楼、望楼、角楼、控军台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看着城墙上的一砖一瓦,成员们纷纷停下脚步,接受着古代文明的洗礼。惊叹之余,成员们聚精会神地欣赏着精致的木构建筑,楼阁雕刻得极为细腻且充满变化,令人叹为观止。大家不禁为古人的高超技艺和匠心独运所深深折服,感叹古人在建筑工艺上的卓越成就和非凡智慧。

团队古城墙实践

7月12日,实践团前往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以大同古代对华夏文明的特殊贡献为视角,突出了帝都、边塞在古代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贸易融通、军事往来、民族融合等各方面的独特作用,揭示出大同自古以来开放、包容、追求和谐、顽强生存的可贵品质,是大同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团队大同市博物馆合影

中北大学集智创想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步入博物馆的那一刻,就被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博物馆通过大量的文物、图片、文字说明以及复原场景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北魏平城的辉煌历史和文化成就,团队成员被北魏的繁华所震撼,在参观过程中互相诉说自己的感想与收获。

团队成员交流讨论

同时,实践团在参观时还发现大同市博物馆不只是单纯的进行文物的展示,它还借助了科技的手段,通过投影与影片技术的使用,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平城的繁华,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使整个参观过程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对大同市博物馆的参观让队员们了解到了大同悠久的历史,大同市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赵武灵王在此推行“胡服骑射”,使大同地区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同地区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军事要塞。到了北魏时期,大同成为了都城。这一时期的大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了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孝文帝在此推行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使得大同地区的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发展到辽金时期,大同成为了辽国的陪都和金国的西京。这一时期的大同,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辽金两朝都对大同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

投影式展览

7月13日,实践团队来到了著名的云冈石窟。云冈石窟始建于公元5世纪,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云冈石窟依山开凿,共有窟龛45个,造像51000余尊,实践团亲地欣赏石窟的壮美,体会中国石窟文化的魅力。实践团成员感叹于石窟雕塑的精美,每个石窟的动作和神态都栩栩如生,似真人一般。同时,石窟的彩色技艺也吸引着实践团成员的目光,彩色技艺与飞天的神话相结合,使得飞天这一佛教更为生动的被人观赏与学习。在参观中实践团成员也发现由于大自然的风化的影响使一些石窟的面部被损坏,看不清其原来的真实面貌,有一些石窟甚至被风化的不复存在。除了自然的风化外,人为对它的损害也不容小觑,人为在石窟上进行雕刻、绘画的行为对石窟的损害也较为严重,使石窟散失了它的原貌,导致了文物的毁坏。

云冈石窟合影

石窟与飞天图片

石窟损坏状况

石窟的损坏速度之快和修复工作的效率之慢引发了实践团成员的深思,实践团成员认为,单一的靠人为恢复,石窟很难传承下去。参观中实践团成员也了解到云冈石窟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文物,让石窟的青春容颜永驻,让古老的石窟焕发新机。实践团了解到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起步于2003年,发展到现在已经历了21个春秋,从最初的激光扫描技术发展为现在的多源数据精准融合技术,精准控制测量,以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和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石窟本体表面的位置和色彩信息,大大提高了石窟本体信息的覆盖率和精准度。云冈石窟通过数字化时代文物保护、展现和传承的新探索,利用三维信息采集技术和3D打印技术相结合的手段,现在已经制作完成多个石窟的文物复制品。此外,云岗石窟与腾讯、华为、曙光等企业联合打造云冈石窟大数据平台,创新文物开发利用模式,利用3D打印、VR技术完成云冈第3窟、12窟、18窟的原比例复制和虚拟展示,使洞窟能够异地展览。更值得一提的是云冈石窟的分体3D打印、积木式安装,开创了超大体量文物等大比例复制的世界先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和3D打印技术,让文化遗产从石窟现场延伸到了线上,历经千年的石窟艺术走上“云端”、走向世界,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在数字化时代,以“年轻”的呈现方式“活起来、动起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由此可见,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修护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二阶段实践中,实践团对大同市古城墙,博物馆,云冈石窟的参观学习,让实践队员们更全面的了解了大同的文化历史,也让同学们对于3D打印技术在大型文物修护中的使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接下来,实践团将持续了解文物修护中的3D打印新技术以及新应用,让科技与传统相结合,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杜炎芮

摄/杨瑞鑫

审/王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