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使用的2013版培养方案与之前相比虽然大规模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2017版培养方案按机械大类进行修订,在“宽口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由于修订时由于时空因素造成对“新工科”和“中国制造2025”理解上的局限,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形势、产业结构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调整,应继续对原有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修订,以适应社会需求。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1)找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数据”和过程工业之间的融合点,组织业内专家教学研讨,分析未来3-4年国家对工程技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制订新的更合理的课程体系;
(2)积极响应国家“节能环保”、“绿色制造”和“新能源”大政方针,调整专业服务对象,调研相关用人单位需求,设置特色课程,将学校教育与就业有机结合起来;
(3)以传统过程工业转向新工科发展为出发点,要面向新产业、新工业和新行业的需求,进行渐进式发展。具体而言,本专业人才培养仍以装备设计和检测诊断两个方向协同发展。在微观层面,装备设计不局限于以传统罐、塔为对象,而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逐步向节能环保装备设计靠拢,即围绕传统工业的节能改造装备为抓手,积极开展此类人才的培养。而检测诊断方面,则是调研当代新能源工业中,与本省经济转型发展密切有关的新能源工业,无论风电装备的叶轮机械还是光热发电的叶轮机械都是典型的旋转机械,因而特别需要针对上述新能源机械运行时检测与诊断类人才,在本专业特色检测和诊断基础上,重点开展以旋转机械和管道振动为对象的检测诊断类人才培养。
2.改进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以碎片化分散教学为主、各门课程又各自为政,课程之间无法建立实际的联系,造成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学到了,但缺乏融会贯通。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增加课程课内实验的比重,并在部分课程增加设计类、调研类等任务,增加课程教学的多样性;
(2)增设多类“总整”课程,如“过程装备成套技术”,2017版培养方案又增设了“过程检测与控制”,但从教学大纲来看还不够理想,目前的教材也无法满足该类课程的需求,改革的重点是将总整类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大型实验周形成密切关联的大工程类“总整”课群,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复杂问题的各种能力;
(3)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变灌输型教育方式为启发型学习方式,结合蓝墨云班课APP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大数据统计与分析,深化基于过程管理的课程考核机制。
(4)鼓励教师将前沿、尖端的科学技术引入相关课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科研相辅相成;激发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教师采用新方法、新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增加教学内容的国际化程度,鼓励采用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解读能力。
(5)积极参加“课程评估”,做到所有课程合格。
3.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教师培养主要从专业化和国际化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深造学习提高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多方交流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和眼界,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教师培养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1)制定教师定期进修制度,争取每位教师在三年内都能够参加至少1次的本专业课程或技能的培训,2-3名教师能够到本专业排名靠前的重点大学进行为期不少于半年的学习;
(2)鼓励教师参加与专业和课程相关的各类教学、实践、学科会议,与行业内专家交流,了解行业发展现状;
(3)出国留学访问,拓宽视野;
(4)积极参加教师发展中心多角度讲座,改进教师授课方法,从满堂授课到启发式、互动式课程讨论模式,方便实现教学过程化管理。
(5)名师工程建设。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带动名师建设工程,争取培养1-2名教学名师。
教师的使用要和教师培养相结合,建立定期的专业教研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开展定期教学质量检查、评比和研讨,激励在职教师的进取心,互相对比,共同进步。争取教师所教课程和其学科背景、科学研究、学术特长相一致。鼓励和帮助中青年教师申请科研项目,形成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力求建设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探索和创新,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团队特色,凝练团队精神。
4.强化实践教学,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
专业实践教学依托于教学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三个方面,完成课程体系中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
(1)目前专业实验室已经分模块建设成5大特色实验室:过程装备综合实验平台、过程检测实验平台、过程控制实验平台、装备监测与诊断实验平台、装备拆装实验室,涵盖了本专业实验课程所涉及的大部分实验对象和系统,但与新工科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部分实验系统为原理验证和过程性实验系统,作为课内演示验证完全够用,但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缺乏一些开放性的、总整性的、与中国制造2025相匹配的大平台,此次建设要从这方面入手考虑;
(2)目前实验室设备台套数基本都是1套,学生只能进行分组实验,下一步将性价比高和利用率高的实验设备增加台套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学生认识实习和生产毕业实习由于经费所限只能游走于与专业比较相关的企业间,优点是拓宽了学生的眼界,缺点是不能深入了解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是增加能够持续2周左右的固定实习基地1-2个;
(4)专业所建立的校企合作基地目前能够满足本科生长达2个月的生产实习,学生能够实际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模式,但由于该企业容量有限,需要开拓多个类似的合作基地来满足多数学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