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对象:孙××
家访时间:2021年1月21日
家访地点:线上
家访学生家庭情况
此次家访的家庭经济困难生,孙xx。该同学家中共有四口人。该同学的姐姐在准备编制考试,母亲生病在家休养,进行日常家务劳动,父亲在家附近打零工。
家访过程
家访前,我首先与孙同学通过微信进行联系,在微信上询问了孙同学一些家庭情况,以及在大学期间获得的一些奖励,之后通过沟通,我与孙同学在线上进行了谈话。首先,我先表达了这次活动的意义,通过家访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访万家”活动,与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加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随后,我询问了孙同学的家庭情况,母亲因患病,在家休养,进行一些日常劳作,父亲在家附近打一些零工,之后,我询问了孙同学在大学期间的情况,学习上没有挂科,通过了英语四级,取得普通话证书,从大三开始准备考研,目前寒假在家准备考研复试,在大学期间参加过一些比赛,获得过院赛创星杯三等奖,工作上参加过青年志愿者协会,进行收取材料、处理文档等工作,生活中,积极参加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生活俭朴,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获得太原市举办的感动山西志愿活动证书,去年响应当地政府号召,做志愿者避免人群聚集;同时还询问了一些该同学当地的助学政策,该同学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来进行缴纳学费,学校的勤工助学也向该同学给予了较大帮助,并且当地社区在去年还向低保家庭会发放一些物资等物品。 在考研过程中,会早晨去图书馆排队,学习勤奋刻苦,上学期参加了电子商务师的培训及六级考试。随后,我询问了一下在当地的横幅等宣传中是否注意到更加党的百年奋斗的标语等宣传活动,该同学通过考研学习中及日常生活中发现,当地党史宣传很到位,随处可见一些标语及横幅,认为党史教育深入人心,宣传比较广泛,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最后,询问了该同学对国家的资助政策有什么样的态度及建议,该同学通过自身经历,认为资助政策帮助了很多家庭困难学生,并对学校的勤工助学工作予以很大的肯定。
访谈实录
我国的资助政策演变:
人民助学金政策时期(1949年-1982年):新中国成立后,对高校学生的资助政策总体而言是“免费上学加人民助学金”。
奖学金政策为主的时期(1983年-1998年):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奖学金与人民助学金并存,后一个阶段是奖学金与学生贷款制度并举,此外还包括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减免学费等其他资助方式,
政府为主的多元混合资助政策时期(1999年至今):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制度以及绿色通道制度的确立,使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得到初步发展,多元混合自主政策体系的健全,进一步完善了资助政策。
我国的资助政策经过不断的完善,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实现了“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这些政策为学生提供了帮助,并且为社会国家事业提供了保障。
心得体会
这次的访万家实践活动,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我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对经济困难群体的切实帮助,国家通过生源地贷款、社会通过社会帮助、学校通过勤工助学,这些措施都给予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完成学业的信心与物质保障;通过学校、学院官网等渠道,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有多种渠道,包括各种奖助学金、灾情疫情调查等,让同学们感受到学校及社会对同学们的关爱与期盼。
通过查询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相关资助政策的演变,我发现政策在随着社会时代发展而不断进步,针对教育事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在不断完善,例如:认定标准不够合理、资助面不够广泛、自主标准水平低等问题都在得到切实的健全,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针对经济困难的家庭,帮助他们有能力受教育,增强了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积极向前发展。
这次活动也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水平,让我从实践中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对脱贫攻坚事业的决心,看到了各项政策实施的情况,了解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及需求,让我看到了真实生动的政策帮扶给经济困难家庭带来的改变,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立场,不断完善在各个方面的政策,关心人民的切实需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增强了人民向更美好生活迈进的信心。我们要向钟南山院士所说“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不负国家、社会、学校给予我们的帮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更要积极发挥优良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增强自己的信仰、信念、信心,从实践中提高自身能力,使自己有能力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现场照片

文/邢露露
摄/邢露露
审核/李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