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得体会

首页 > 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学习心得

全国上下正火热展开党史教育之际,2021年4月28日,在党支部的安排下,我线下学习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历史,以及文章——《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现将我个人学习所得分享如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开始由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转变。1956年开始到1966年,这十年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以《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思考,探索我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十年探索期间主要的历程与成就:1、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国际上,1956年2月苏共十二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引起极大震动和思想混乱,在国内,经济建设中的冒进,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少数地方群众闹事等等。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2、全党整风。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中共中央从整顿党风入手,克服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3、反右派斗争。反击少数右派分子,批判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的思潮。但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导致反右派扩大化,留下深刻的教训。4、“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纠“左”努力。为了尽快改变新中国落后的经济面貌,急于求成,出现急躁冒进。1958年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农业上掀起“以粮为纲”,引发浮夸风;工业上“以钢为纲”,掀起大炼钢铁运动;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背离了实事求是原则,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开始纠“左”,党中央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得到一些新的认识。5、国民经济调整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1961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号召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停止“大跃进”,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同时调整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健全制度,恢复正常秩序。1964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6、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提出“中间地带”问题;炮击金门,尝试解决台湾问题,维护祖国统一;独立自主,反对苏联霸权。7、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工业建设,新建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机械工业形成十几个基本行业,主要机器设备自给率达90%,石油工业,建设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交通运输业,实现多地第一次通火车;农田水利,兴建大型枢纽骨干工程和各类水库;科学技术,原子弹和氢弹成功爆炸,人工合成牛胰岛;教育卫生事业,培养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全国城乡医疗卫生网基本形成。8、涌现出“铁人”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平凡岗位上螺丝钉的雷锋等一大批人民英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迈出赶超时代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我国刚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经济混乱,百废待兴,人民温饱还未解决。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在邓小平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979年到2012年,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当时,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5个年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国内外环境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改革涵盖的领域愈加广泛,继续推进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联动性前所未有。中国要前进,就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在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做出总部署、总动员,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再出发,谱写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从开启改革开放到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两个时代的三中全会一脉相承,体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

勿忘历史,我们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忧国忧民、舍身为国的大无畏精神。以史为鉴,我们要少走弯路,不走邪路。我们要勇担时代大任,与国家和民族共进退,书写我们当代人的光辉历史。

研究生第二党支部

王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