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得体会

首页 > 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文/刘琳琳)

我们都曾学习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可未曾体验“蜜罐”外的生活。七年的知青岁月,习近平总书记扎根在梁家河,用脚丈量着黄土地的宽度与广度。

这本书里我读出了领袖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青年习近平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为我们青年立起了标杆,做出了示范。

最值得学习的是,他注重在读书和思考中厚实积淀。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40多年前的文安驿公社里来的那个眉眼细长、高高瘦瘦的青年,两大箱子书是他最主要的行李。他热爱读书,痴迷读书,每时每刻都渴望汲取知识。在那个物质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出门是漫山遍野的黄土,屋内是昏暗阴冷的窑洞。为了读书,他在山上放羊时,把羊赶到山坡上吃草,抓紧零碎的空隙,顾不得身体的疲惫,就坐在地上旁若无人地读起书来;为了读书,他把墨水瓶里灌上煤油,插上灯芯,凑着那点儿昏暗的亮光看书,因为离得太近,煤油烟经常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倦不已才肯睡去。

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为我们这一代人作出了榜样示范,让学习成为青年的血肉,让思想铸造青年的灵魂。身处高等学府的我们,更应该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最感到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艰苦环境中踏实历练。七年陕北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日夜夜,青年习近平面对贫苦的农村生活、繁重的劳动任务,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个年代打坝工程没有大型机械,也谈不上什么劳动保护措施,习近平就直接用手抓住夯石的绳子,再用全身力气往下砸黄土和村里的壮劳力干一样的活儿,不管多苦多累,始终在第一线的劳动现场,永远和村里人并肩战斗。不但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更养成了“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品质。

正是因为这段知青岁月,才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不拔的性格,也让我认识到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

最感到敬佩的是,他坚持以爱民为民为不渝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但他的远大目标,恰恰不是当多大官,走到多高的位置,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为实事”。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的故事比比皆是,点点滴滴感人至深。“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讲得最实”是受访者说得最多的话;帮老大爷推车,为村里办实事是留给受访者最深刻的印象。七年知青岁月,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正是这种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不渝信念,成为了青年习近平不断奋进、取得成就的力量源泉,使得他的思想深深根植群众并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情谊,最终指引他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七年,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了一生的烙印;四十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领导者。

平时生活中,总觉得领袖人物离我们很遥远,但是透过这本书中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青年习近平形象,穿过历史的长河缓缓向我走来,正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他从平凡走向伟大,从青涩少年成长为人民领袖!

通过品读这本书,回顾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我更深刻的领会到,当代青年要扎根中国大地、唯有更了解国情,方能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